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健康  >  龍江醫訊
搜 索
耄耋老人體弱多病髖部骨折 醫生精細施治老人告別病床
2018-01-31 13:38: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徐勁松 李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健康頻道消息(通訊員 徐勁松 李紅)日前,黑龍江省醫院為一80歲高齡的耄耋老人實施了一臺高風險髖部骨折固定術,使老人有望告別病床,重新恢復行走。

  20日半夜,想起夜的羅大娘在下床時突然因頭暈而摔倒不起。被子女送醫拍X線片檢查發現是左側大腿粗隆間骨折,屬髖部骨折的一種。但由於羅大娘患有高血壓、腦梗、肺炎、心髒房顫、腎功能不全等多種疾病,子女們輾轉了五、六家醫院都因為羅大娘身體狀態太差,無法承受手術風險而被建議回家保守治療。保守治療就意味著從此就要癱瘓在床,隨之而來的壓瘡、肺感染、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等並發癥,隨時會危及生命。子女們一邊請相熟的骨科醫生在家裡給羅大娘的左腿打上了骨牽引,一邊繼續四處求醫。經一曾經骨折過的朋友介紹,他們找到了省醫院骨外三科王岩副主任。子女們堅持讓八旬老母親站起來的要求很堅決,多次的與王岩副主任交流,經過慎重的考慮,王岩副主任決心承擔風險試一試。

  承擔醫療風險並不等於盲目的冒險,80歲身患多種疾病的老人就像一個『熟透的瓜』,由於羅大娘常年吃素,入院時患有中到重度貧血、低蛋白引起雙側胸腔積液、心包積液,只經過3天的在家臥床,臀部就出現了直徑3cm大小的壓瘡,身體抵抗力極低。請呼吸科、心內科等相關科室會診,根據病人貧血、低蛋白、肺感染等情況,給予輸血、補充白蛋白、抗炎等治療。在等待羅大娘身體各項指標逐漸回昇、接近正常後,進行全面、徹底的手術風險評估,王岩副主任精心地為其制定了手術預案,同時向醫務科報告重癥備案。

  正因為保守治療的種種弊病,所以現在臨床上治療髖部骨折,在病人身體狀態允許的前提下,大多采用人工關節置換術和髓內固定兩種手術方式。但這兩種手術方法對羅大娘來說創傷大、出血多,以她目前的身體狀況根本無法承受麻醉和手術的打擊,這也是他們走了多家醫院都未能手術治療的原因。王岩副主任和他的醫療團隊經過反復思量,為羅大娘制定了股骨粗隆間骨折閉合復位外固定架固定術,既能達到骨折固定目的,同時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對病人的損傷。但這一術式目前臨床上已經相對應用較少,只有在特殊情況下使用。為了能讓老人的子女們更清楚直觀的了解手術的方式,他還親自手繪了手術操作示意圖,詳盡地講解了手術步驟,家屬們說雖然我們是非專業人士,但我們聽的非常透徹。

  29日,手術如期進行,腰硬聯合麻醉後,羅大娘被固定在多功能牽引復位床上,在C臂X光機透視監視下,王岩主任對羅大娘的左側患肢進行牽引閉合骨折復位、固定,整個過程僅用了1個小時就順利結束,手術成功,安返病室,出血量不足10毫昇。術後第二天,羅大娘精神狀態良好,食欲好轉,進食量增加。經床頭拍片顯示,骨折對位良好,固定可靠,羅大娘已可以在床上坐起、適當活動了。

  據王岩副主任介紹,髖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嚴重損傷,如果不做手術,那就需要長期臥床,而且最短也要3-6個月,患者因為疼痛,只能平躺,翻身和坐起都實現不了。除患者身心非常痛苦,牽扯家屬大量的精力外,還會導致肺部的分泌物(痰)無法順利排出,形成墜積性肺炎,導致心肺功能衰竭,往往骨折還沒愈合就因並發癥而死亡。同時長期臥床,大多數患者還會因護理不當而發生壓瘡。看似很小的一個壓瘡,卻非常不容易愈合,很多人就是因為褥瘡面積慢慢擴大,經久不愈,最終引發了患者的死亡。正是因為王岩副主任的醫療團隊在手術前做了科學的風險評估,大量細致的精心准備,針對病人制定了個體化、合理的手術方案,以及術前與病人家屬進行了多次耐心的講解與溝通,纔確保了手術的成功。

  因此王岩副主任也溫馨提示:當老人發生髖部骨折後,要及時選擇正規醫院就診,以免耽誤治療。在治療的選擇上,如果患者身體條件允許,首選手術治療。雖然手術有一定風險,但相對於保守治療,可最大限度地避免長期臥床致墜積性肺炎、深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褥瘡等並發癥發生,降低死亡率,患者術後大多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責任編輯:王聰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