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健康
搜 索
中醫藥防治慢性病有優勢,健康生活方式不可或缺
2019-09-11 08:52:48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你知道嗎,我們一個初中同學前幾天腦溢血走了……』這是今年春節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從同學那裡得到的消息。近年來,心腦血管等慢性病患者有所增加,且日益年輕化,這也引起了民眾及有關部門的注意。

  近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我國慢性病問題不容樂觀,為了遏制慢性病高發態勢,我國政府對慢性病的防控和營養狀況的改善引起了高度重視,為改善慢性病和營養狀況尋找辦法多管齊下,其中《報告》強調了發展中西醫結合。

  目前我國對於中醫藥防治慢性病,相關專家存在著不同的理解,中醫業界人士普遍認為,中醫藥更適合防治慢性病,具有身心結合『治本』的優勢。而中國保健協會保健品市場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王大宏則認為,解決慢性病『病根』的關鍵還在於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能僅靠吃中藥就能解決。

  慢性病來勢一點都不慢

  據《報告》顯示,我國重點慢性病患病情況是,2012年全國18歲及以上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25.2%,糖尿病患病率為9.7%,與2002年相比,患病率呈上昇趨勢。重點慢性病死亡情況為,2012年全國居民慢性病死亡率為533/10萬,佔總死亡人數的86.6%。心腦血管病、癌癥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為主要死因,佔總死亡人數的79.4%,其中心腦血管病死亡率為271.8/10萬,癌癥死亡率為144.3/10萬。

  由此看來,我國的『慢』病發展態勢可一點都不慢。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傅延齡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腫瘤、慢性消化系統疾病非常多發常見,如慢性胃炎、慢性肝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如慢阻肺、哮喘,以及慢性泌尿系統疾病和慢性自體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病,慢性疼痛等很多見。其中慢性代謝綜合征、慢性腎病、慢性心身癥,甚至腫瘤等易被忽視。

  傅延齡指出,慢性病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關,如熬夜、酗酒、抽煙、心理壓力大、輻射、缺乏運動等。尤其在飲食和睡眠方面應引起注意。『飲食方面主要包含營養過剩、營養不平衡及飲食的不合適。這裡所指的不合適並非過剩、不平衡,而是不適合某些個體,這在中醫中很受重視。此外,睡眠不足是很大的問題,不知開合、動靜、藏泄的辨證關系。』

  除了飲食和睡眠,傅延齡認為,環境和飲食污染,以及心理因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保健協會保健品市場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王大宏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分析,心理不健康問題也很重要。都市人工作生活壓力大,易焦慮、急躁,如心情郁悶、欲望太多,又不能及時調整情緒,不懂捨得,長此以往將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多位專家均表示,慢性病不可怕,而不知道如何防治纔可怕。無論是腫瘤還是心腦血管疾病,皆可在生活的點滴中避免和預防。首先應從改變不健康的飲食和睡眠習慣等生活方式『下手』,雖然道理大部分人都懂,但能保證做到且堅持卻並非易事。這就需要接下來控制和調整自己情緒,盡量不吸煙、不喝酒,並伴以適量運動。

  不同於西醫『痛哪治哪』,中醫優勢在於『治本』

  對於數字逐年上昇的慢性病患病人數,目前我國的治療方法仍以西醫為主,但隨著近年來國家鼓勵中醫發展的政策頻出,人們對中醫藥防治慢性病的關注也逐年加強。北京同仁堂仁醫堂名醫館CEO吳廣海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西醫與中醫治療慢性病的體系不同、方法不同、治療目的也不同。『西藥對癥准、見效快,但副作用大,對呼吸系統、肺部等疾病效果明顯。』對此,傅延齡也表示,西醫重在『治標』,如降壓、降脂、降糖,之所以以西醫為主,是因癥狀控制快,服藥方便。

  『而中醫的優勢在於整體性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重在「治本」,副作用小,對於無急性癥狀疾病有優勢,如一些腫瘤。』吳廣海比較說。『慢性病往往關聯全身多個器官、多個系統,只不過某些僅表現為局部病癥而已,但其實整體都密切相關,甚至多個系統多個器官都出現病變。中醫治療恰好是全身調理性的治療。』傅延齡強調,中醫將身與心的病統一在一起進行調治,治療生病的人,而非人體的疾病。將治療與預防相結合,充分調整、保護人體自身與生俱來的自我恢復機能。

  另外,吳廣海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中醫強調『三分治七分養』,特色在於未必一定需要服藥,也可通過一些物理治療或太極等運動緩解癥狀。但弱點是見效慢。『從癥狀解決的速度來講,中醫可能遜於西醫,但從長期效果看,不遜於西醫或優於西醫。』傅延齡補充道。

  傅延齡預測,如果中藥質量有保證,價格得到控制,中醫師臨床診療水平得到提高,未來中醫藥在慢性病的防治方面將發揮更多的作用。如果中藥質量得不到保證,價格畸高,中醫師技術水平不過硬,則前景堪懮,接受的人會減少。

  但同時,王大宏強調,中醫在疾病的預防及特有的養生保健文化等方面,可幫助重大慢性病防治實現突破,『治未病』是其理念。中醫診療通過針灸、推拿、刮痧、拔罐、敷貼等物理乾預是可行的,但不應過度『迷信』中藥療效,改變生活方式、調理身體等慢性病預防方法,他更相信通過食療、加強運動等自然的方式進行。

  推動中醫資源向社區下沈

  今年1月12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馬建中在2015年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專題報告中強調,在衛生服務體系中發揮中醫藥作用至關重要。馬建中指出,國家采取了多項措施將中醫藥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如在高血壓、2型糖尿病、老年人、0~6歲兒童、孕產婦健康管理中要求充分使用中醫藥技術方法,發揮中醫藥作用。各省也結合自身特色將中醫藥納入衛生服務體系。如湖北省提高中醫藥服務補償比例、將中醫藥服務納入門診慢性病補償范圍、對中醫藥治療的優勢病種進行補助等。

  『近年來,中醫在慢性病的治療和預防方面得到更多的應用和重視,尤其在預防方面,治未病中心建設很多,在一定程度上納入了國家衛生體制建設中。』傅延齡介紹。此外,不同地區已經開始了對社區開展中醫藥防治慢性病的嘗試,如天津及北京東城區等地。在吳廣海看來,隨著人們對中醫藥需求的與日俱增,中醫藥很適合用於社區慢性病的防治。

  『首先,社區就診對於分級診療、方便民眾就醫起了重要作用。其次,以北京為例,在所有用於慢性病治療的中西藥中,中藥約有85%都可進行醫保報銷,而且例如降壓藥,區別於西藥的終身服用,中藥只是階段性用藥。』吳廣海坦言,另外,社區醫院屬於一級醫院,國家政策對於不同級別公立醫院允許銷售的藥品有所限制,因此某些慢性病所需西藥在社區無法提供。而中藥則不存在此類問題,但事實卻是社區的中醫館總體仍較缺乏。 除此之外,有消息稱,上海擬取消三級醫院門診,吳廣海猜想,如果將來這一政策真可落地並廣泛執行,定可使優秀的中醫醫療資源分流到社區,更好地服務於社區有需求民眾。同時,也應推進醫改由『重治療』向『重保健』的轉變。此外,他也強調,中醫藥還需進一步在標准化及治療規范化上下功夫。記者 荊文娜

責任編輯:陳芳薇
迎國慶、促健康『預防慢性疾病,共享健康人生』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