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資源投入加大,配比急需優化

『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對衛生健康投入逐年增加,全國財政衛生健康支出從13159億元增長到17545億元,年均增長7.5%,佔全國財政支出的7.1%。『這些投入,極大推進了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院長胡盛壽說。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心血管病專科醫院執業醫師、床位數和門急診診療人次較2016年分別增加了40.2%、32.9%、39.8%。心內科中級及以上醫師數量從2017年的每10萬人3.7名增至2020年的每10萬人4.8名,心外科中級及以上醫師數量則從2017年的每10萬人0.5名增至2020年的每10萬人0.6名。

2020年,全國開展心血管疾病診療科目的醫院達4510家,其中三級醫院1642家,心血管病專科醫院34家。『目前,55%的醫院有介入導管室,其中北京市和山東省超過70%。65%的醫院配備了冠脈CT檢查,19%的醫院配備了心髒核磁檢查,10%的醫院配備了核素心肌灌注顯像檢查。』胡盛壽介紹。

同時,醫療資源配比不均的情況凸顯。

『在科室設置方面,我國各省份開設的心內科比例相近。但是,開設心外科和血管外科的比例懸殊,其中心外科數量相差3倍以上,血管外科數量相差4倍以上。在手術數量方面,不同地區間,實施心外科常見手術的數量差距明顯。以冠脈搭橋術為例,手術數量相差近7倍。』國家心血管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黨委書記鄭哲介紹,這也帶來了患者跨省就醫的問題,2020年心血管內科住院患者跨省異地就醫患者數量佔全部患者數量的4%,心血管外科為15.1%。具體來看,心血管外科流入地前三位為北京市、上海市和江蘇省,患者數量佔全國的71.5%;心血管外科流出地前三位為河北省、安徽省和江蘇省,患者數量佔全國的39.9%。

『未來30年,我國心血管病患病率將持續增長,負擔將繼續加重。這與我國人口老齡化、人群不良生活方式流行、城市化導致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高發有關。基層「守門員」能力亟須加強。』胡盛壽認為,在推進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同時,要進一步加強心血管專科醫聯體、胸痛中心等建設;運用信息化手段,提昇基層醫生慢病防控的能力。

調整質量控制方案,需要多維度評價

這5年,心血管疾病診療新技術加速推廣應用。特別是主動脈手術,不同地區和醫院的手術量都在迅速增加,且開展主動脈手術量越多,院內結局越好。以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為例,2016年至2020年我國共開展5182例,手術量增長13倍,開展的地區不斷拓展。開展規模較大的地方是浙江省和北京市,分別為344例和338例。

『新技術給患者帶來更多更優選擇的同時,也對質量監管提出新要求。』鄭哲指出,診療流程的改善,是把握質量控制的關鍵環節。比如,心力衰竭診療過程指標均呈逐年改善趨勢,可在各級醫院推廣心力衰竭的規范化診斷和評估流程。

從宏觀來看,我國目前多數的技術應用體現了『二八定律』,即20%的大醫院開展了80%的手術。『如何評價80%的中小規模醫院的醫療質量,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鄭哲表示,隨著分級診療的推廣,基層醫院診療規模可觀,但質量差距明顯。二級醫院登記患者數量是三級醫院的一半以上,但治療水平差距明顯。

此外,如何解讀結局差異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內死亡率看似較低(1.8%),但考慮非醫囑離院的患者,死亡率就將達5%。『從病歷首頁數據來看,院內死亡率較低,但我國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是主動出院的,在醫療記錄上不會寫死亡。』鄭哲說。(實習記者 郭蕾 本報記者 王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