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的張女士前幾天在女兒的幫助下,將自己常用的一款App調成了適老模式。但是她發現,除了字號、圖標變大了,功能操作還和以前一樣。『其實我就希望用著別那麼繁瑣,有時真搞得我暈頭轉向。』
和張女士同感,70歲的葉先生最近對一款App適老版的體驗也有一點『不滿』。他直言,『本以為操作步驟會簡化,但該點什麼不該點什麼還是搞不明白。』
適老化不只是讓老年人『看得清』
約車、網購、預約掛號、生活繳費……如今,智能手機的普遍應用方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但是其中復雜的功能和五花八門的App,時常讓老年人感到無所適從。
當數字化遇上老齡化,如何破解『數字鴻溝』問題引人關注。
為了保障老齡用戶的權益,今年1月工信部開展了為期一年的『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著力解決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在使用互聯網等技術時遇到的困難。
半年多來,許多App開發商陸續推出『關懷模式』『長輩模式』等適老化版本,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放大字號和圖標、簡化界面。
可是在走訪中,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發現,『一目了然』並沒有完全滿足老年人對適老產品的使用需求。
有業內人士也認為,改善老年用戶使用App時的視覺感受固然重要,但只讓老年人『看得清』的適老化並不算成功。在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看來,其實很多App適老化改造只停留在放大圖標和字號上,有些甚至只有首頁字號變大,點進二級、三級頁面,就又恢復到常規模式,從而引發界面交互復雜、操作不友好、驗證碼操作困難等一系列問題。
他認為,App適老化應該對老年人實際需求進行調研,並不斷采納老年人的建議,進而實現適老化產品的持續昇級改造。『年輕的技術人員和產品經理不能「閉門造車」,坐在辦公室裡想老年人需要什麼。』
其實許多老年人最苦惱的是手機App操作中各種繁瑣的步驟。葉先生最害怕的就是輸驗證碼。他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最近他的兒子給他買了一款智能手環,關聯手機中的特定App後,首先需要注冊賬號。『我按照提示小心地一步步操作,生怕出錯,沒想到輸入驗證碼時還是慢了一拍導致驗證碼失效。沒辦法又得重新來一遍。』
對此,劉興亮提出,適老化產品可以用減法思維來做。比如,對老年人而言,人臉識別等生物特征識別技術操作的門檻,比輸入賬號密碼更低;手機廠商可推出專門的老年智能機,並提供更豐富的語音和視頻功能;采用類似『一鍵打車』『一鍵點外賣』等『一鍵』操作模式,簡化老年人的操作步驟。『總之,要用心去揣摩老年人常用的場景細節,提昇他們的產品體驗,使其盡可能用最簡單的操作方式達成目的。』
打消老年人的『怵網』心理
身處數字時代,有些老年人已率先成為『數字移民』,但也有一些成了『數字遺民』。
工信部的數據顯示,我國使用手機的老年人約2.74億戶,其中使用智能手機上網的老年人約1.34億戶,這意味著有近1.4億老年人可能並未觸及移動互聯網。
即使使用智能手機上網的老年人,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放心使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今年9月發布的《後疫情時代的互聯網適老化研究報告》顯示,老年人對網絡科技的恐懼心理中,『擔心受騙』位居首位,『擔心手機支付不安全』的佔56.49%,還有43.04%的老年人擔心操作不當會損壞手機。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許多老年人其實更願意和『真人』打交道。比如,盡管銀行工作人員多次推薦使用手機銀行App,但仍願意去現場找工作人員幫忙辦理業務;手機操作中一旦出現問題,更希望能一鍵呼叫『人工客服』幫助解決;盡管聽說很多業務都可以在手機上完成,但還是覺得線下跑腿更安心。
劉興亮解釋說,其實數字並不是萬能的,所以除了『技術鴻溝』,要消除老年人『不敢用』的『心理鴻溝』,非數字化通道不可或缺。他認為,數字經濟體現了社會發展的高度,『數字留白』則體現了社會的溫度,彌合科技與老年群體之間的『數字鴻溝』,『科技+服務』是解決適老化問題的新出路。
據了解,今年3月啟動的由國家反詐中心、工信部反詐中心指導,各地政府部門、志願者組織、支付寶等企業共同發起的公益助老、防騙公益活動『藍馬甲行動』,采用社區講座、駐點服務驛站、數字生活體驗點、防騙展等多種形式,走到老人們身邊,主動去幫助他們解決數字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藍馬甲行動發起人、螞蟻集團數字金融部總監陳立坦言,『我們後來發現提供線下諮詢服務,手把手教老年人效率反而更高,效果也反而更好。』
適老化也需老年人說出『我能行』
與『用不溜』『不敢用』的老年人相比,還有一部分銀發群體本身缺乏『觸網』的熱情,成了『不想用』一族。
67歲的李女士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她雖然不和女兒住在一起,但是同在一個城市,除了去年不得不學會使用『健康碼』『行程碼』,平時需要用手機操作的事情,都是由女兒代勞,她坦言,『老了忘性大,眼神也不好,教一遍下次還是不知道怎麼用,乾脆不學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田豐分析,許多老年人在使用互聯網時會受到其家庭角色定位的影響。子女認為老年人應該是『被照顧者』,因此並不需要主動學習互聯網的使用以滿足家庭生活需求,子女可以為之代勞。老年夫婦間如果一方能熟練使用智能手機,另一位則會沒有學習動力。『其實這樣反而會減緩一些老年人融入數字社會的步伐。』
他認為,互聯網適老化應該是雙向的。在消除老年人融入數字社會的科技障礙之餘,社會應尊重老年人的話語權和主體性,讓老年人相信自己『能行』,幫助他們跨越『數字鴻溝』,願意享受數字生活。『我們調研中發現,重構社會角色和重建社會連接是關鍵。比如,一些退休後從事志願服務的老年人,明顯表現出更強的使用互聯網的動力和學習互聯網技術的能力。』(記者李卓)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呼蘭主城區拆除違建19.5萬平方米2021/10/19
- 楊紫發文為李現慶生:生日快樂 老同學2021/10/19
- NBA球員年收入排名出爐 詹姆斯居首 前十名都有誰?2021/10/18
- 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 『小』城市打造志願
- 張慶偉:持續提昇管理保護質量和水平 努力
- 哈爾濱市建立經營業戶誠信管理機制 3次違
- @高考生!多所駐慶高校招生計劃和方案已提
- 高考期間大慶天氣『和風陣雨』 最高氣溫29
- 大慶孤兒保障再昇級 最新政策走在全國前列
- 哈爾濱機場第二通道 迎賓路高架橋施工忙
- 首批"提速辦"事項清單公布 失業登記3個工作
- 31省份新增確診病例25例 其中本土病例9例
- 我國擬立法對改號電話進行封堵攔截和溯源核查
- 專利申請量全球第一 中國生物育種能否持續領先
- 我國大部開啟冰冷周 13省會級城市氣溫將再創新低
- 巴以在東耶路撒冷爆發衝突 17名巴勒斯坦人受傷
- 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馬約卡斯新冠檢測結果呈陽性
- 塔利班頭目阿洪紮達已死?『獨家報道』的『美媒』是誰
- 科學家通過大腦植入電極技術讓盲人成功識別形狀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