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大腦有一種特殊天賦,能夠不依靠眼睛,讓天生的盲人學會『看東西』。
『按摩椅』讓先天盲人也能『看見』
1969年,《自然》刊發了一篇頗具科幻色彩的論文,文中詳細描述了一種很奇怪的儀器,通過『按摩』盲人的後背,能夠讓他們『看見』東西。
讓我們還原一下實驗情景:
一個先天盲人,沒有任何視覺經驗,躺在一張類似牙科治療椅的裝置上。科學家在他旁邊安裝了一臺配有變焦鏡頭的老式攝影機。
治療師用手搖的方式移動攝影機,來掃描盲人面前的景象。生成的影像被傳送進身後的儀器中,儀器把經過處理的視覺信號,傳輸給治療椅背上的刺激點矩陣。
具體來說,景象中光線弱的部分,對應的矩陣刺激點會震動,而光線強的部分,就不震動。這些觸點會直接刺激盲人的後背皮膚,像是按摩椅一樣。
經過20—40個小時的密集訓練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盲人不僅能夠區分垂直線、斜線和曲線等不同的線條,還能辨認圓形、長方形、三角形等常見的幾何形狀。
在學會操控攝影機後,透過變焦鏡頭,盲人能夠瞄准房間的不同位置,來識別電話、椅子、杯子等各種物體,並描述它們之間的位置關系。
逐漸地,他們開始能感知到面前的三維立體空間:物體的遠近,能夠導致圖像產生大小變化;從不同的視角觀察物體,它的形狀會被扭曲;物體的背光面會投下陰影等。假如有人朝鏡頭扔一個球過來,盲人會很自然地躲避。
借助這個『觸覺—視覺』儀器,盲人甚至還學會了辨識人臉。
更不可思議的是,他們還能『觀察到』人物的外表和舉止的變化。比如,他們描述某位女士:『她今天把長發放下來了,而且沒有戴眼鏡。她正把右手移到腦後。』
為什麼刺激後背,大腦就能夠『看見』呢?
這項研究的主要負責人保羅·巴赫-利塔曾對使用盲杖的盲人進行了細致地觀察和研究。盲人在行走時,會前後掃動盲杖,盲杖的尖端經由皮膚上的觸覺感受體,來告訴盲人路況信息。
巴赫-利塔深受啟發:盲杖可以看作是盲人和物體之間的『接口』。通過盲杖在手上的壓力觸感,形成諸如房間擺設這樣的空間信息。
因此,手上的皮膚及其觸覺感受體,就像一個信息收集站。它們可以替代視網膜,使圖像在大腦中形成。
『按摩椅』正是以類似的方式,讓盲人能夠『看見』。簡單來講,這是大腦在看東西,而不是眼睛。
隨機應變的大腦
巴赫-利塔的這項前瞻性實驗結果證實了『感官替代』理論。
具體而言,這是指負責視覺功能的重要神經通路一旦斷掉或被堵死,大腦就會繞道。
掌管觸覺感受的神經通路,本來在視知覺中極少被用到,但是現在能作為替補上場,發揮『看東西』的作用。看來,大腦也懂得『條條大路通羅馬』。
事實上,大腦很像一臺待在黑暗腦殼裡的解碼器。當外界的各種感官信息輸送進來後,不管這些信息是光子、空氣壓縮波、分子濃度,還是壓力、質地或溫度,都會被統一轉換成腦中的通用語言:電化學信號。
正是這黑暗劇場裡的生物化學反應,形成了我們對現實的所有感知。
即使感知信號來自非同尋常的感覺神經通路,大腦也會迎難而上,通過不斷地學習、理解新的信號,來重新組織感官知覺。
這要歸功於幾百萬年的生物進化,將大腦打造成了隨機應變的『大咖』。化腐朽為神奇的超強學習能力,正是源於人類大腦神經的靈活可塑性。
巴赫-利塔是將大腦神經的可塑性,運用於復健醫學的先驅。
繼『按摩椅』之後,世界上湧現出了一些更現代化的設計。比如,通過給耳朵輸送聲音,或是采用小幅振動刺激前額或舌頭的方式,來向大腦傳遞視覺信息。不用眼睛,也能『看見』。乍一聽,這像是特異功能。但細想來,這也是大腦正常運作的結果。
人類大腦特有的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學習能力,為受限的感官知覺,帶來了全新的可能。
(據『科普中國』)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方正:築巢引鳳棲 園區添活力2021/10/29
- 《長津湖》票房超《李煥英》 暫列中國影史榜第二2021/10/31
- NBA球員年收入排名出爐 詹姆斯居首 前十名都有誰?2021/10/18
- 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 『小』城市打造志願
- 張慶偉:持續提昇管理保護質量和水平 努力
- 哈爾濱市建立經營業戶誠信管理機制 3次違
- @高考生!多所駐慶高校招生計劃和方案已提
- 高考期間大慶天氣『和風陣雨』 最高氣溫29
- 大慶孤兒保障再昇級 最新政策走在全國前列
- 哈爾濱機場第二通道 迎賓路高架橋施工忙
- 首批"提速辦"事項清單公布 失業登記3個工作
-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糧食節約行動方案》
- 氣溫過山車!11月先迎『大回暖』再迎『大降溫』!
- 正視銀發族沈迷網絡問題 讓老年人數字生活更健康
- 極端天氣多發,今年秋糧收成咋樣?權威解答
- 俄男子為照顧染疫祖母,假扮醫生潛入醫院
- 未通過紐約司法考試,小室圭:2022年再戰!
- 埃爾多安出席剪彩儀式,再被小孩『截胡』!
- 巴西警方與犯罪集團發生交火 25名嫌疑人被擊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