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底,教育部明確提出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2022年1月,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哈爾濱兒童醫院體檢中心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檢測》,物價科已將此項檢測加入門診系統,此項檢查適用於13周歲及以上的初高中學生,對於建立全過程青少年心理健康評估、抑郁癥防治服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哈爾濱兒童醫院體檢中心主任梁明介紹,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疾病,人人都有可能受抑郁癥困擾,青少年抑郁癥,不是『嬌氣』。因為青少年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長變化階段,他們的心理特征還沒有完全定型,相對於成年人會更加活躍,也更易於感受到來自社會的影響與學業的壓力,面對挫折他們又往往缺乏足夠的應對能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因此,青少年更容易產生心理上的抑郁。當孩子有以下表現時,家長一定要注意!
一是情緒反常。患有抑郁癥的孩子表現為沈默寡言、心灰意懶,喜歡把自己封閉起來。嚴重的患者常常因為一件小事而無法自控,忍不住哭泣,性格變得越來內向、偏執、不願見人,有時又煩躁不安、亂發脾氣、容易衝動。
二是不良暗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潛意識裡發生的,當患有抑郁癥的孩子接觸到令自己敏感的事物時反應激烈,比如學校、班級、試卷,就會出現頭昏、心慌、呼吸困難、腹痛腹瀉等癥狀,當離開這些環境時就會恢復正常。另一方面是患者有意識的不良猜測,比如,總認為自己考試成績不理想,和老師、同學的關系不好,自己給別人帶來了麻煩等。
三是失去興趣。患有抑郁癥的孩子容易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思維遲緩,記憶力下降,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下滑。
四是睡眠不足。患有抑郁癥的孩子通常會睡眠不足,有厭食表現,進而導致體重下降。
五是反抗父母。有些孩子經常受到父母嚴厲的管教,或缺少家庭的溫暖,性格變得抑郁。當年齡稍大以後,敢於和父母『對抗』,處處和父母對立。輕者就是懶於起床、吃飯,不收拾房間,不和父母說話;嚴重的患者則會大哭大鬧,離家出走,甚至有自殺行為。
家長如何避免孩子陷入抑郁?
首先,無論是訓斥也好,氣話也好,不要否定他的存在。在抑郁癥的癥狀中,對自身存在意義的疑惑往往是陷入抑郁的恐怖螺旋的開端,既然我的存在是失敗的,那我又為什麼要按照別人的要求痛苦地活下去呢?
因為大多數的孩子還處於世界觀沒有成型的狀態,他們最需要的就是自身的定位,如果這個時候他們最親近的人否定了他們存在的意義,孩子的心理勢必會受到嚴重的損傷。這種心理創傷是會跟隨孩子的一生的,而且往往會成為抑郁情緒的導火索。
其次,家長要多鼓勵,多和孩子交流,為孩子創造更多與別人溝通交流的機會,讓孩子樹立自信心。幫助孩子解除不必要的思想負擔,耐心傾聽孩子內心的苦悶。
最後,家長要注意勞逸結合,不要一門心思抓孩子的學習,要適當增加文體活動,幫助學會自我放松,使生活豐富、充實。家長應該多帶孩子去散心,做到少問多看。
專家提醒,對待青少年抑郁癥,應該像對待感冒或其他疾病一樣,坦然、主動地尋求醫生的幫助。尋找專業的心理機構求助,盡早發現抑郁癥的癥狀,盡早進行治療,絕大多數患者就能走出抑郁的陰影。(通訊員 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