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健康  >  龍江醫訊
搜 索
哈埠專家萬大千研究成果填補世界乾細胞治療骨缺損動態實時觀測領域空白
2018-03-02 14:19:21 來源:東北網  作者:衣曉峰 王甦 高軍震 杜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日訊 (衣曉峰 王甦 高軍震 記者 杜筱) 近日,哈爾濱市第五醫院運動醫學科青年學者萬大千的研究成果《基於上轉換納米粒子動態監測乾細胞移植在大動物骨缺損治療中的實驗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使用雙源CT動態實時觀測,這項歷時3年的研究填補了世界上本領域的空白。在分子影像醫學研究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攻克乾細胞治療骨缺損的轉歸和濃度等難題提供了極具轉化價值的臨床思路,有望在未來的臨床實踐中,以其安全、清潔及廉價的優勢造福於更多的骨不連患者。

  在上海交通大學戴?戎院士領銜、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影像科副教授艾松濤、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陶可教授、陳德欣博士等專家團隊的指導和幫助下,萬大千博士等人設計了一種新型的檢測手段,包括使用表面修飾技術增加納米顆粒生物相容性和被細胞吞噬量,使用雙能CT成像技術完成活體乾細胞示蹤,由此獲得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創新基金的支持。研究結果顯示:經過表面修飾的納米顆粒的吸收量高達每細胞255pg的量,並且在2周之後未見明顯減少。同時,修飾過的納米顆粒,對細胞的活性、毒性和細胞的周期,以及對脊髓間充質乾細胞的成骨、成軟骨和成脂分化能力均沒有顯著影響。研究證明,稀土納米顆粒標記後細胞中的可探測時間達14天,保證了對乾細胞的長期觀察。本次研究還表明,納米顆粒可望成為一種潛在的細胞納米探針,在無創、實時觀察乾細胞在組織修復過程中,為觀察和研究乾細胞治療機制帶來一種新穎且直觀的檢測手段。

  據世衛組織統計,我國每年約有200萬病人因骨缺損、骨不連、骨壞死等並發癥,需要進行骨移植修復和骨重建治療。在組織工程及骨缺損修復領域,乾細胞的移植治療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同時,在臨床試驗中,乾細胞移植也被廣泛應用,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對植入乾細胞的位置和局部濃度的實時、無損的示蹤仍舊是擺在醫生及科研工作者面前的巨大挑戰,這個問題成了阻礙對臨床治療中的骨修復過程理解的巨大的障礙。CT是除X射線檢查以外的對骨骼系統檢查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尤其對於骨皮質、骨痂等高密度物質顯示效果最佳。CT成像具有高空間分辨率(50-200μm)、圖像采集時間短、費用相對低廉、可整體成像等特點。尤其是雙能CT的出現為活細胞的在體示蹤提供了一個新的手段。針對這一問題,萬大千團隊設計了一種新型的檢測手段,包括使用表面修飾技術以提高納米顆粒生物相容性和被細胞吞噬量,使用雙能CT成像技術完成活體乾細胞示蹤。

  與此同時,萬大千博士團隊還通過動物建模,模擬出了臨床常見的骨缺損損傷,類似於人類患者骨不連的病情,隨後給予該動物模型進行乾細胞注射,觀察對骨缺損部位的影響。課題組采取了透射電鏡、病理學特殊染色、免疫組化、免疫印跡等方法,結果發現乾細胞注射的方式可有效治療骨缺損。相關研究亦於近期被美國化學學術頂級期刊《表面》發表。

  新聞鏈接:

  萬大千簡介:醫學博士,哈爾濱市第五醫院骨研所副所長。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獲外科學博士學位,師從我國著名工程院院士戴?戎先生,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9篇,單篇影響因子7.86分,累計影響因子近30分,ei論文一篇,2017年獲黑龍江省衛生新技術應用三等獎,哈爾濱市衛生新技術應用一等獎,哈爾濱市青聯團體會員,為2017年哈爾濱市重點引進人纔,現為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訪問學者。

責任編輯:王聰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